江西手机报讯 通讯员李彩艳报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双一流建设,大学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关键在罗致一流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保护人才、留住人才只有‘进行时’。而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人才‘争夺战’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引进人才时细致入微的优化服务和一系列人才所得‘增值服务’。”华东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万明说。
近日,华东交通大学党委通过了调整人才引进待遇事宜。围绕“交通特色,轨道核心”办学定位,分层次、分学科,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打造双一流学科建设,注重人才的未来发展也更加注重青年人才的发展。人才引进后,学校制定相应政策,给予人才更多发展机遇,学校还出台了团队PI制文件,鼓励人才形成团队、融入团队,并给予人才到国内外访学(挂职)的机会和待遇。让创新人才心无旁骛地潜心教学、研发技术、开拓市场,并由此释放源源不断的人才发展红利。
记者从华东交通大学人事处了解到:此次人才引进待遇从江西省“双一流”学科和其它学科两个层面分层铺开。
据了解,两院院士待遇一人一议。而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级人才年薪人民币税前160万/人,住房补贴、安家费人民币300万,科研启动经费人民币400万等。“四青”人才(中组部千人计划中的青年千人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中的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的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原则上年龄40岁以下)年薪人民币税前120万/人;住房补贴、安家费人民币200万;科研启动经费人民币300万等。高水平博士享受校内同职级人员薪酬(前三年享受校聘副教授待遇),住房补贴、安家费60万/人,科研启动经费人民币20万等。
其中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学科带头人年薪不低于60万,住房补贴50万、安家费4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200万元以上;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方向学科方向带头人年薪不低于40万,住房补贴30万、安家费2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80万元以上;优秀博士或博士后前三年享受校聘副教授待遇,科研启动费理工科20万元,人文社科10万元,本校在站博士后20万/人年等。
“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个“道”显然不只是物质刺激那么简单,人才之道亦是。良禽择木而栖。要让人才更好发挥作用,就要对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做通盘考虑。人才引进在“给钱给物给房”的同时,更应有针对性地提供增值服务,提高人才所得的住房“落脚”、科研“落地”等“安家附加值”。
为此,该校持续提高资金待遇、科研启动经费的吸引力,也更加注重人才的子女教育、亲人团聚、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实际需求,通过无微不至、私人订制的举措,让人才产生“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引进人才更不是盲目“招揽”人才,华东交通大学也在人才引进中围绕“交通特色、轨道核心”设置了“特色门槛”。比如:高水平博士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本硕均为原985高校毕业;博士为原985高校、中科院系统研究生院、国外知名高校毕业或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交通运输类相关专业(所在学科位于第四轮学科评估中B+以上)。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一作、本人二作身份发表ESI热点论文或ESI高被引论文1篇;或SCI论文4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2区以上;或本学科A类期刊论文4篇以上;海外半年以上交流、留学经历。
华东交通大学分管人事的副校长范勇说:打好“感情牌”,要坚持“以情动人”,更好地吸引人才;要坚持“以服务留才”,比如建立良好的工作和创业环境,创造灵活的经济环境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给人才营造“家”的感觉和提供“亲人”般的跟踪服务等,学校子弟学校越办越好,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等一系列安家问题。
近年来,华东交大人才引育力度大,博士化率比2012年提高了22.6%,并先后填补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的空白。
所谓“则人才至,地方兴,民之幸也。”不是您“怀才不遇”,也不是华东交大“怀财不遇”,而是该校通过无微不至人才引进的“增值服务”,绝对珍惜对人才的相识相遇,让人才在舒心的环境中、全方位体贴入微的服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学校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链接:http://zhibo.4g.jxnews.com.cn/v4/4gnews_848919_10101_55.html)